“限电”大潮下的电动车市场

背景: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一些地方开启有序用电。


日前,有广东等地的网友反映,第三方充电桩在用电高峰期暂停运营,部分地区电动车用户,尤其是网约车司机堵在充电站里排队充电。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电力供应普遍趋紧的情况下,有人猜测是由于电动汽车保有量激增所致。这不免给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发展蒙上一丝阴影。


电力供应紧张对当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使用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如果电价上涨是否会削减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限电潮”影响不可避免


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开始在用户端推出错峰充电,以降低电网峰谷差“限电潮”下,新能源汽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近日,有疑似充电桩运营商晒出了一份“2021广州地区有序用电通知书”,通知显示,根据《2021年广州地区有序用电方案》,该文件提出,海珠区和越秀区部分充电桩每周一到周五的8时到23时期间错峰轮休用电,并且已经有身处这一地区的充电桩企业发布了公告,表示从9月24日起执行该政策。这意味着,广州至少有一部分充电桩只能在特定时段供用户充电。


实际上,9月以来,全国各地多个城市和地区陆续实施“限电”,其中不乏将限电延伸至居民用电领域的,新能源充电汽车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可能会受到“限电”的影响,另一边则是有质疑称新能源汽车本身也增加了电网的用电压力。


与私人用户相比,网约车司机对充电时间更为敏感。河北保定一家出行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过去习惯在晚上充电的网约车司机,或多或少有一些前所未有的里程焦虑,不少司机将每天一次的充电频率提高到2~3次,甚至有的跑两单就要找充电站开始充电。“其实保定面积并不大,大部分电动车续驶里程都能达到400公里左右,足够维持一天的运营。”该负责人表示,司机没有必要排队“抢电”。



电动车发展没有带来停电压力


在限电背景下,以电能驱动的电动汽车又遭受一轮质疑。有观点指出:既然电都这么紧张了,为什么不大面积关停充电桩、限制电动车充电?


实际上,在整体用电基盘中,电动车的用电量只占据很小的比例。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今年8月电动车充电仅用了0.2%的电力消费总量。“目前600万电动车发展没有带来停电压力,未来,即使增长到6000万台的电动车保有量,其电力的结构影响也是不足2%的低风险状态。”


预计到2040年我国将保有3亿辆电动汽车,届时电动汽车将成为社会用电的重要角色,预计年用电量将占到用电总量的17%,挑战在于,电动汽车的同时充电特性会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电网峰谷差,导致电网调节难度加大,而单纯增容升级线路会使全社会电力投资翻倍,增加终端用户的用电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开始在用户端推出错峰充电,以降低电网峰谷差。此外,公司还尝试推出电动汽车移动储能业务,即V2G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参与该项目,向电网反向输电,获得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增值收益。



电价上浮 电动车仍有明显优势



9月27日,湖南省发改委印发了一则名为《关于完善我省燃煤发电交易价格机制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与煤炭价格联动的燃煤火电市场交易价格上限浮动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供电价格进行改革。湖南省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至今,国内共有6个省通过拉大峰谷电差,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其中,广东省的电价调整方案为,从10月开始扩大电价峰谷价差,峰谷电价将被上调25%。山东也明确允许发电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调整电价,设置电力基准价+上下浮动的模式,最终价格上浮幅度不超过10%。


“确实有一部分电动车主是冲着电价比油价便宜,才选择购买电动汽车,尤其是一些网约车司机。电价上涨的话,很可能会减少一部分电动车的销量。”但王先生认为,更多的私家车主选购电动车是因为使用起来更智能、更便利,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电动汽车可以享受不限行的政策,总体来看,电价上涨影响比较有限。


有意思的是,有序用电反而引发了一部分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欲望。辽宁一位网友描述了自己突遇停电的亲身经历,其中提到,家里从上午9时一直停电到晚上12时,最后手机实在“挺不住”了,他只能使用电动车给手机充电。当然,传统燃油汽车也可以给手机充电,但当网友看到有位车主通过某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外接电源给家里煮饭时,就被深深触动。再联想到此前河南遭遇水灾时,有比亚迪车主使用自己的电动车给整个小区居民手机充电的故事,网友感慨道:“关键时刻能应急反向充电,这相当于一个大型移动充电宝,新能源汽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电池储能提高电网弹性


关于电动汽车是否会增加电网负担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此前针对北京地区的一项调研发现,大部分用户回家后立即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充电时间集中在18时和次日11时,充电高峰在20~22时,与现有的居民负荷重合率高达85%。如果到2030年,北京电动汽车的年销量达到120万辆,居民区的充电负荷将达到210kW,现有的配网将很难承载。但业内专家很早就提出过,只要充分利用好电动汽车的“荷-源”双向属性,更大规模的电动汽车非但不会成为电网的充电负担,反而是电网调控的法宝,与电网进行双向能量互动,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电网压力等作用,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据了解,国内不少地区已经开始了有序充电以及V2G(车辆到电网)规模化应用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星星充电在内的一些桩企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开始将充电桩网络和电网平台打通,根据电网和用户的双重需求开展优化处理,制定充电策略,构建家庭、楼宇、社区、城市级的多层级能量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友好的车网互动生态。9月20日,在新开园的北京环球影城里就设有亚洲最大的智慧有序充电站,包括861个新型交流有序充电桩、37个直流充电桩以及3个大功率充电桩。电力部门梳理了电动汽车、分布式资源等5大类、17小类需求侧可调可控资源,建立总容量8400余kW、约占园区最大负荷5.6%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可调资源储备库,不断增加电网弹性。



电动车仍是大势所趋


眼下来看,电力资源供应紧张,电动车似乎不是个明智的选择。不过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纯电汽车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方向。


根据去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高层对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是: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大力推广以纯电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另一方面是节能减排的需求。


有熟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士指出,电动车碳排放水平有争议,本质上还是由现在的能源结构决定的(当前火力发电占比七成),而发展电动车,绝对不局限于汽车产业本身,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为电动车提供干净的电,才是更大的命题。“电动车要兑现在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上的价值,就必须紧盯能源结构的变化,行动层面甚至还要更快。”


在这方面,已有企业率先尝试,例如国家电网、特斯拉等企业均开始布局落地“光储充”一体式充电站,旨在利用光伏、储能技术让电动车用电实现自给自足,未来类似的产品有望进一步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