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2021至2025年)”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下称《规划》),提出加强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
《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将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
重点工程护航《规划》
《规划》明确了三大重点任务: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规划》同时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领域的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包括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五大重点工程。
其中,关于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回收服务网点。
促进动力电池循环利用
在《发展规划》所列的重点工程与行动中,有一条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这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2013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按照动力电池4至6年使用寿命测算(家用车辆8-10年的使用寿命),2020年前后,国内动力电池已进入报废高峰期。
招商证券曾测算,预计到2022年,我国将产生53万吨退役锂离子电池。东方证券则测算,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规模有望达370亿元。
近年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有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呼吁,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都处在发展初期,对市场的规范引导至关重要。《规划》也提及,当前,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型废旧产品产生量大幅增长,回收拆解处理难度较大。
对此《规划》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回收服务网点。推进动力电池规范化梯次利用,提高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水平等。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包括整个电动汽车行业都需要有更完备的顶层设计,真正把节能减排的理念贯彻其中。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发展规划》时表示,循环经济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